齐天大圣孙悟空39-齐天大圣孙悟空34
在《西游记》流行之前,华夏大地上就流传着各种有关于猿猴的传说和信仰。早在“英雄纪元”的夏商之际,东夷出身的商人就崇拜一位被称为“ 夒 ”的强大神祗。而 夒 的形象就有如一只猿猴。在后世流传的大量有关猿猴传说中,一个普遍存在的母题就是“ 猿猴抢婚 ”。从这些传说的原始形态可以发现,上古时代的氐羌族群是第一批讲述者。人类的少女被猿猴掠走之后强行成婚,在这些神秘的传说背后则是商朝对羌人的征服以及羌人的反抗,这一段充满了血泪真实的 历史 。
到了秦汉之际,对猿猴的神话和信仰已经相当成熟。而且猿与猴彼此之间的区分也非常清楚。一般来说,猿是神秘的、风雅的神兽。是君子的幽灵所化。《春秋繁露》中就认为猿深得吐纳之术,故而享寿八百岁。而东汉的《吴越春秋》则记载了猿公的传说,越有一少女剑术非凡。被越王重金厚礼请来做越人的剑术教师,在上任的途中偶遇一老翁,自称袁公,与少女比试之后化为老猿飘然而去。《吴越春秋》载:
处女将北见于王,道逢一翁,自称曰袁公。问于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惟公试之。’于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颉桥,未堕地,女即捷末。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遂别去。
总之,猿的形象在秦汉之际总是一派仙家气象。到了魏晋,猿几乎成了君子的象征,葛洪《抱朴子》中讲了一个很诡异但也很优美的传说:
” 周穆王南征,一军皆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 ”
但是,关于猴,人们就几乎没有什么好话——在当时的传说中猴一旦获得了魔法之后就会变成贪婪、*荡的。比如东汉焦延寿《易林?坤之剥》就说:
" 南山大玃盗我媚妾 。"
玃被是“母猴”的雅称,这里的“母”通“沐”,也就是沐猴,即猕猴。
但是,也就是在猿与猴分的泾渭分明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二者的形象又突然开始逐渐的混淆在一起。之前君子的象征、隐士的化身、成精得道的老猿在各种传说中开始逐渐人设崩塌。最典型的就是这些猿精也和猴精一样,私生活开始变得十分放荡。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初唐时,很可能是由长孙无忌指使人撰写的《 补江总白猿传 》中,成精的白猿就是因为喜好女色而触犯天条,并因此最后于凡夫之手的。
这个传奇讲的是梁大同末年,将军欧阳纥率军南征,至长乐,妻为白猿劫走。欧阳纥独自入山,计杀白猿,而妻已孕,后生一子,状貌如猿猴。及长则” 文学善书,知名於时 "。题名中" 补江总 "三字,是说明这个故事最初是由南陈奸佞词臣江总所撰。江总为欧阳纥故人,后者造反伏诛,其遗孤就为江总所收养,是为日后初唐名臣欧阳询。
这个故事中白猿还有这古代始君子的种种特征英俊、强悍、学识渊博。白猿一出场的形象就是“ 美髯丈夫长六尺余 ”相貌非凡;衣着打扮也是“ 加白袷,被素罗衣 ”一派风流儒雅;而且作为一个妖怪,更是理所当然的战斗力爆表“ 力能,虽百夫操兵,不能制也······晴昼或舞双剑,环身电飞,光圆若月 ”;平日里好读书,不失名士本色“ 所居常读木简,字若符篆,了不可识。已,则置石蹬下。 ”;即使是男女之事,这位白猿也是位十分理想化的如意郎君:
“ 所须无不立得。夜就诸床嬲戏,一夕皆周,未尝寐。言语淹详,华旨会利。 ”
但是,白猿还是为欧阳纥所暗杀,临前白猿那句:“ 此天杀我,岂尔之能?” 不由得让人想起了自刎乌江之畔的西楚霸王。
传奇中的白猿早已预知自己会于凡夫俗子之手,但他仍旧愿意以自己的亡来向上天换取儿子的降生。这一点,让白猿之有了古典主义悲剧英雄的那种崇高。
注意,这个写于初唐之际的传奇点明了白猿啸聚之地为长乐(长乐本古之吴航,唐高祖武德六年始名),地点就是现在的福州一带。而这一地区对猿猴的信仰由来已久,至今仍是如此。
古代八闽之地为原始森林所覆盖,大量的猿猴便生活与其中,所以各种猿猴为祸的记录在当地几乎不绝于史,根据南宋《福州府志》记载,唐时此地便常有猿猴为祸。它们不仅破坏农作物、而且还骚扰民众。同时期洪迈的志怪小说《夷坚志》里也记载一些关于猿猴为孽的传说,其中有一个就是当地有猴王散布瘟疫——凡是染病之人起初会像受了风寒一般,而后慢慢发狂不再吃东西。患者还会爬上篱笆树干等等高处,自己往下跳落,往往因此身亡。瘟疫到处,小孩受害很多,民间惶恐。这一段记载没有什么神秘色彩,而被猴子咬伤之后会感染败血症也是事实——近代希腊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就是因此而。闽地素有*祀之俗,也就是《厦门志》所总结的的:
“ 邪怪交作,石狮无言而爷,大树无故而立祀,木偶飘拾,古柩嘶风,猜神疑仙,一唱而和,酒肉香纸,男女狂趋。 ”
面对着来自黑暗的深林之中,毁坏作物、骚扰民众、散播瘟疫,夺人性命的猿猴。当地百姓对超自然力量产生了一直本能的恐惧,于是便把猿猴尊为神道,立庙祭祀,希望能够平息猿猴之神的怒气,以求消灾灭罪。这种信仰在后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升级为新的信仰,比如福州民众祭祀瘟神“五帝”,而五帝中的刘帝就是一只妖猴。而由于闽地在宋元之际是非常国际化的地区,所以当地的信仰也就带有浓厚的异域色彩,比如对于民间信仰的各种神怪皆尊称为“大圣”这就是来自印度教的影响。大圣本为梵文“Mahatma”,现代汉语多译为“圣雄”。这个词来源于梵语的敬语mahatman,原意“Great Souled”,伟大的灵魂。这就是齐天大圣信仰的来源。只是此时的齐天大圣还只是一尊邪神妖猴。
这种氛围下其他的各种妖猴也被冠以“大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比如宋代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里有就写到:
且说梅岭之北有一洞,名曰中阳洞,洞中有一怪,号曰白巾公,乃猢狲精也。弟兄三人:一个是通天大圣,一个是弥天大圣,一个是齐天大圣。小妹便是泗洲圣母。
泗洲圣母就是古老的水妖巫支祁,在宋元之际这位亦正亦邪的女神受到民间的普遍崇拜,甚至《 忠义水浒传 》中李逵在沂蒙山的深处也曾经路过“ 泗州大圣庙 ”。而日后妇孺皆知的“齐天大圣”也在此出现。此外 《争玉板八仙过海 》,其中与八仙共赴牡丹宴的,除了 齐天大圣、通天大圣 之外还有 搅海大圣、翻江大圣和移山大圣 这五位大圣; 《时真人四圣锁白猿》 中则有 烟霞大圣、搅海大圣、翻江大圣、驱雷大圣、撒波大圣······
但是,直到元末明初,美猴王孙行者仍旧还不是“齐天大圣”。比如元朝无名氏所撰的杂剧《 二郎神锁齐天大圣 》:
(齐天大圣上)[云] 广大神通变化,腾云驾雾飞霞,九天神鬼尽皆夸,显耀千般恶咤。不怕天兵神将,被吾活捉活拿!金精闪烁怒增加,三界神只惧怕。吾神乃齐天大圣是也,我与天地同生,日月并长,神通广大,变化多般。闲游洞府,赏异卉奇花;闷绕清溪,翫青松桧柏。衣飘惨雾,袖拂狂风,轻舒猿臂起春雷,举步频那轰霹雳。天下神鬼尽归降,盖世邪魔闻吾怕。吾神三人,姊妹五个:大哥哥通天大圣,吾神乃齐天大圣,姐姐是龟山水母,妹子铁色猕猴,兄弟是耍耍三郎。
注意这个家族,兄弟姐妹五人:通天大圣,齐天大圣,耍耍三郎、龟山水母(就是泗州水母巫支祁)、铁色猕猴,都是猴妖。但是这个杂剧和唐僧西天取经没有什么关系。
第一次把“大圣”之好送给唐僧取经传说中的孙悟空,是元末明初的杨景贤版杂剧《 西游记 》,其中孙悟空一登场就自报家门:
(孙行者上,云)一自开天辟地,两仪便有吾身,曾教三界费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岳鬼兵嗔,六合乾坤混扰,七冥北斗难分,八方世界有谁尊,九天难捕我,十万总魔君。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
注意,这是第一次孙行者被称为某大圣,在此之前,南宋的《 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 》中孙行者的称号是“ 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 ”,而且形象也不是个“猴头”,而是一位翩翩少年,白衣秀士。所谓“换衣冠依旧富贵模样”,这里的孙行者仍旧不脱《 补江总白猿传 》的影响。
至明中期,朝鲜经典汉语教科书《 朴通事 》的注释中才第一次提到齐天大圣孙悟空:
“山下有水帘洞,洞前有铁板桥,桥下有万丈涧,涧边有万个小洞,洞里多猴,有老猴精,号齐天大圣…… 以为徒弟,赐法名吾空,改号为孙行者,与沙和尚及黑猪精朱八戒偕往。”
《 朴通事 》成书于元末,但这些注释却是明中期的手笔,而这个时间距百回本《 西游记 》出世的时间已经不远。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说说他有哪些精神品质
很多人看《西游记》从小看到大,几乎每个情节都会背了,大家还记得孙悟空的几个名字吗?今天,就随我一起来回顾一下吧~我先拉出一个清单,这样更一目了然:
石猴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行者斗战胜佛石猴
大家记得这样一句话?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其实啊,孙悟空出世前是一山顶中的“石胞”,从石头里蹦出来后天崩地裂,这也是天庭对他的称呼。
美猴王
因为他机智勇敢,本领又高强,在与众猴玩耍时第一个为众猴找到了一个安身的地方就是水帘洞,于是他将石字去掉,叫做美猴王。
孙悟空
美猴王为了让自己更加强大,拜了菩提祖师为师。祖师根据他是猴子(猢狲)的“狲”字,去了兽旁就是“孙”姓,又在门下排名“悟”字辈,菩提祖师就给他取法名“悟空”,即赐名孙悟空。
弼马温
弼马温是诏安后天庭给他的封号。太白举茬孙悟空上天做官,玉帝把他封为弼马温,属于垫底的,也没有品级,职责就是照顾天马。后来只要他惹八戒,八戒就骂悟空称其为弼马温。
齐天大圣
孙悟空到了天宫后得知“弼马温”是养马的小官,就很生气然后返回花果山,一个猴子说:“凭你的金箍棒可以成为齐天大圣,为什么不呢?”悟空很高兴,说:“齐天大圣的名字很好,以后我就叫齐天大圣了。”然后,悟空展示了齐天大圣的旗帜。
行者
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孙悟空听从观音菩萨的劝告拜唐僧为师,和师傅一起西天取经,唐僧就给他起个诨名行者。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就是泼猴,泼猴这个名字最初是如来叫的,在唐僧气恼也叫他泼猴。
斗战胜佛
孙悟空是在取经途中,他收服各路妖魔鬼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这些名字的称呼可以看出来就是悟空一路的成长和经历,他从不知名到最后功成名就,可谓是历尽了沧桑。
我不禁感慨,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啊,你、我、他,我们身边每个人,大家都在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再遇到不同的人,也需要自己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奋斗和拼搏,再不断的成长,最后,就成就了不同的自己和未来~
齐天大圣孙悟空中真假孙悟空是哪集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精神品质:
1、齐天大圣孙悟空具有居安思危,锐意进取;百折不挠、乐观精神;细心认真,尽心尽职;齐心协力,团结他人等精神和品质。
2、不畏艰险,勇敢,执着,面对一路的妖怪,从没有退缩。印象比较深的是三打白骨精,因为这个妖怪没有过硬的上层关系,被悟空独立打败。
3、具有团队精神,从不像猪八戒一样想溜。他是团队里的主力军。每逢师父被妖怪捉走了,八戒就想着散伙回高老庄,都被悟空制止,从而坚固了团队氛围。
孙悟空的经历:
美猴王在花果山享乐天真,过了三四百年后,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赴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为师,得到姓名孙悟空,并学到了长生之道、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等,其用时二十年。后因卖弄本事,被菩提祖师逐出师门。
孙悟空自学艺回山后打败混世魔王,得一口大刀,又从傲来国内以法力得大量兵器分发诸猴,但是没有一样兵器顺手。为了寻一件称手的兵器,大闹东海龙宫,终寻得如意金箍棒,又由其他三海龙王赠予凤翅紫金冠、锁子黄金甲、藕丝步云履作为披挂。
龙王怀恨在心,上报天庭,要求缉拿孙悟空。孙悟空在此时正兴旺发达、广交朋友,结拜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结拜为七兄弟。
给孙悟空的颁奖词!
第17集。
第17集剧情简介:
白骨精忆起与悟空一起的片段,伤心欲绝,天魔突然出现叫她将灵魂献给他,可助她夺回悟空。悟空逼八戒及沙僧吃情果后,惊见另一个悟空在玄奘身边,众分不出孰真孰假,幸紫兰想出方法辨真伪。原来他是六耳猕猴,欲跟玄奘去取西经。
悟空不屑,遂与六耳捉妖多寡决胜负,输了就自动消失。结果悟空捉的妖比六耳多却输了,悟空气极带紫兰返回花果山。玉帝发现紫兰私下凡间,命二郎神率天兵捉她回来。二郎神到花果山不见紫兰踪影,遂利用第三只眼搜索。
另边厢,爆小缸拉着紫兰躲避天兵搜捕,二人到悬崖,紫兰即跳崖自尽六耳与妖精突然发难捉了玄奘三人,三人始知他为吃唐僧肉而假意投诚。铁扇与牛魔王求义兄火翼道人帮忙救红孩儿,火翼一口答应。悟空从三生镜中看到玄奘有难,即赶去。
扩展资料:
主要角色介绍
1、孙悟空
一颗殒石化成石猴而生,后吸取日月精华,加上天资聪敏,很快便成为法力高强的仙猴。悟空在天庭遇上天宫的紫兰仙子,在天庭期间,悟空更结识了哪咤,二人不打不相识,更后更成为好友。
某日,悟空发现及不满自己身份低微,再次大闹天宫及蟠桃大会,种下被贬的原因。最后如来出手,将悟空永远压在五指山下。
2、紫兰仙子
本身是一株紫兰花,紫薇仙子是其 姐妹~紫兰还是一株花的时候受孙悟空还是顽石时保护。依赖顽石的滴露生存,吸收其精华后成仙。众男仙倾慕天庭最美丽的紫兰仙子,紫兰则对他们不假辞色。在天庭遇见悟空后依旧放不下对悟空的执恋,后追随孙悟空下凡间,参与西天取经。
3、哪吒
陈塘关李靖第三子,去东海取水救火时遇到悟空及龙王三太子,将三太子的龙筋抽出,事后将龙筋熬汤给李靖喝,险些气李靖。二郎神奉玉皇大帝之命捉拿哪咤,哪咤母为救他自刎抵罪,哪咤悲痛欲绝,责李靖不救母亲又视他为眼中钉,愤然削骨还父,削肉还母。
百度百科-齐天大圣孙悟空
他,神通广大,大闹天宫,他,学会了七十二番变化,练就了不之身,练成了火眼金睛,他,陪着唐僧西天取经,可这,却没难倒他,虽然一路坎坷,但是,他不惧艰难,度过了九九八十一难,降伏了无数个厉害的妖魔鬼怪,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他的功夫没有白费,他获得了“斗战圣佛”的称号,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孙悟空。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齐天大圣
孙悟空在第342岁时,因阳寿已尽而大闹地府,销毁关于他和世上的猴子猴孙的生簿,返回人间。阎王上报天庭,玉皇大帝欲捉拿悟空,太白金星建议招安。孙悟空被召上天宫,被骗封为弼马温,15日后知道原来这官是在养马,大怒,打出南天门。回花果山时,两个独角鬼王前来投奔,建议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
玉皇大帝知道孙悟空反下天宫,命托塔天王李靖派兵镇压,孙悟空打败巨灵神、哪吒三太子,在太白金星的建议下,天庭封孙悟空为有名无实的齐天大圣并掌管蟠桃园。不料孙悟空桀骜不驯,反而偷吃蟠桃、偷喝仙酒、偷吃仙丹并扰乱蟠桃盛宴,玉帝震怒,命李靖率十万天兵天将带十八架天罗地网,去擒此妖猴,孙悟空打败九曜恶星,五个天王、哪吒三太子,使分身术战胜十万天兵,因为此战,孙悟空名扬天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