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三十六计打草惊蛇-三十六计打草惊蛇典故及解释图文
《三十六计》中第十三计和第十五计分别叫打草惊蛇、调虎离山。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原典
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②。
注释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 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媒,媒介。句意为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按语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原典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②,往蹇来连返③。
注释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②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人),使他向我就范。
③往蹇来返:语出《易经.蹇》卦。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返,广大美好貌。这句意为:去时艰难,来时美好。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
按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队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孙子兵法中三十六计之打草惊蛇简介它的出处是什么
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一,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我的理解:事物相辅相成,系统内各部分有内在的联系。蛇藏草中,伺机而动,具有危害性。时时打草,使蛇受惊,露出本来面目。去其蛇牙,毒液,与人能够和谐相处。
生活运用:班级里有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并且他上课的时候总是神游天外,有时还主动的逗引同桌说话。
有一天,我在大声讲课,低头发现他在眼皮底下和同位儿说的津津有味。即使他的同桌心不在焉的应付他,他也是连续说个不停。
班主任把他安排在第一排,为的就是管住他的纪律。但是他的眼中根本就没有老师,视老师于无物。
对于这样的学生。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提醒他,批评他,让他的心及时的回到课堂。但是,事实证明,效果是暂时的。他在其他学科课堂上,或者在下一次课堂上,还会故技重施。
班主任把他叫到了办公室,要单独训话,却发现他的脸上、头上都有伤。问这是怎么回事?他说是妈妈抓的,还有拧的。
第二天,我们请他的家长来。学生妈妈说,他有小脾气,不听话,故意找茬,不听话,和人反着来,都是故意的。说道理也不听,所以就要揍他一顿,出出气。
问题孩子一定自问题家庭。我们关心这个孩子的学习,意外结果发现他身后真实的不良的家庭亲子关系。
妈妈在办公室里大声的说,我的孩子有很多心理问题,我看着这个孩子好像是要变成神经病!
我们说这个孩子是很懂事的。我们今天请你来,不单是为了这个孩子的作业,而是希望你做一位有爱心的妈妈,能够接纳自己的孩子了。
这位妈妈一开始还理直气壮为自己辩驳,谁小时候不挨打,我们的父母不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吗?他总是惹我生气我打他出出气,这是很正常的呀。
我说,六岁以后孩子就能够听懂大人的话,并且能够领悟。即使孩子没有做到,也要耐心,接纳他的不完美,静等花开。
最后,我们和家长达成四条一致点:第一,改变教育模式,不能简单粗暴地模仿我们的父母,不能打孩子,要琢磨新的教育方法。第二,要接纳不完美的孩子。第三,给孩子爱和尊重。认同他,陪伴他,鼓励他。孩子周末爱玩儿,先陪他玩个够,然后再做作业。四,分清边界。孩子不好好吃早饭,那是他的事,讲明早餐的重要性后,让他自主选择,自己承担后果,不能成为妈妈打孩子的理由。
我还为孩子做了绘画投射,从作品能够看出,孩子有很大的攻击性。他现在处在愤怒压抑的状态。
最后,我们为他们母子做了亲子和解。孩子抱着妈妈说:“妈妈,我爱你。”妈妈也流着眼泪对孩子说:“妈妈也爱你,妈妈以后不打你了。”我们把祝福送给这对母子,希望他们拥有和谐亲密的母子关系。
我的感悟:师生之间是单线互动,亲子之间是单线作用,家校之间也是单线连结。但是家庭,老师,学生会构成一个系统。发现问题,要从系统内找原因,打草惊蛇并去蛇,让这个系统的正向能量流动起来。彼此信任,彼此支撑,彼此和谐,共同发展。
专家解读:打草惊蛇
三大特点:疑? 叩 复
打草惊蛇:对某一情况有了疑问,应当反复调查,洞察全部情况。(1)打草惊出蛇,简洁的引诱之法,投石问路、引蛇出洞,在进行中要先打草,使蛇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2)打草惊走蛇,间接的驱敌之法打草丛吓跑蛇,有效且无危险的策略,在不愿与敌直接作战时。(3)打草惊醒蛇,间接的警告之法,相关情况下,打击一方警告另一方。一边虚张声势,一边谨慎防范就可以中止或揭露阴谋。
下周:借尸还魂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十六计之打草惊蛇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②。
注释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当考实查究清楚。②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媒,媒介。句意为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按语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解义打草惊蛇,语出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代王鲁为当涂县令,搜刮民财,贪污受贿。有一次,县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贪脏。他见到状子,十分惊骇,情不自禁地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打草惊蛇之计,一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己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方发现我军意图而采取主动;二则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动,中我埋伏,聚而歼之。
出处〔典故一〕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夺取郑国都城。大夫蹇叔以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会作好迎战准备。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等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逼走了秦国安插的奸细,作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部队经过崤山时,仍然不作防备。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不久的晋文公有恩,晋国不会攻打秦军。哪里知道,晋国早在崤山险蜂峡谷中埋伏了重兵。一个炎热的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股部队,孟明十分恼怒,下令追击。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突然不见踪影。孟明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这时鼓声震天,杀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涌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秦军不察敌情,轻举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典故二〕公元1642年,李自成率部围困开封。崇祯皇帝连忙调集各路兵马,援救开封。李自成部已完成了对开封的包围部署。明军二十五万兵马和一万辆炮车增援开封,集中在离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李自成为了不让援军与开封守敌合为一股,在开封和朱仙镇分别布置了两个包围圈,把明军分割开来。又在南方交通线上挖一条长达百里、宽为一丈六尺的大壕沟,一断明军粮道,二断明军退路。明军各路兵马,貌合神离,心怀鬼胎,互不买帐。李自成兵分两路,一路突袭朱仙镇南部的虎大威的部队,造成“打草惊蛇”的作用,一路牵制力量最强的左良玉部队。击溃虎大威部后,左良玉果然因被围困得难以脱身,人马损失过半,拼命往西南突围。李自成故意放开一条路,让败军溃逃。哪知,左良玉退了几十里地又遇截击,面临李自成挖好的大壕沟,马过不去,士兵只得弃马渡沟,仓皇逃命。这时等在此地的伏兵迅速出击,明军人仰马翻,尸填沟堑,全军覆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