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的识神和元神-道教元神是什么意思

1、意念,即意识(包含显意识,潜意识)而成信念的精神状态。是主体轻度入静后原神能动的自律性调控自然积淀因的亚无极思维态。它“舍弃”了一切中间环节,具有“穿透力”。通称灵魂。

2、意念是没有识神思维过程的人脑潜在功能的轻度活跃。识神是人脑的浅层功能。原神(元神) 是人脑的深层功能。原神是人脑固有的先天自然功能,是人类进化产生的脑结构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说,只有原神才可能与“气”直接发生关系。人脑固有的气机和物质编码和构成万物剪形而上的“气”,在编码、程序和气机信息上有相通之处,所以它们可以相互感应沟通。懂得这一层至关重要。“意到气到”,“以意领气”,其“意”就是生命场及生命信息流体的气机系统。它通过人脑固有的信息编码沟通,对气物质过程及其“五行”易变属性,直接进行定向引导和加工。所以可以通过意念对气物质的运动赋予信息量,产生气化功夫。

3、基本解释:意识信念;认识观念;创意,想法而成信念的精神状态。

4、引证解释:指意识;信念。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於臣乘言。”

原神归位的上一句或下一句怎么说

普通人没有元神的。

元神是大脑最高级最核心的功能,但是又不仅仅存在于大脑之中,而是分布在身体各处,比如说,身体能感知痛感,而痛感这个感觉又是不为思维、意识所改变的,这就是元神功能的具体表现。道学认为,人类的本质,在于元神,而元神,则是最贴近于“道”的生命特质。

用道学观点看,“神”是人类生命的最高的升华部分,用离卦表示。其中,内里的一横阴爻代表元神,表示元神深藏、隐晦难识的特性。两横阳爻表示识神,表示识神发散在外、变动不息的特性。

元神与识神

道教的发展深受佛教影响,在元神问题上,道佛交融的最大视点是元神、识神说。“识神”一词在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但多在纯佛教的语境下使用,元神与识神的关联出现可能较早见于南宋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或入地狱,镬汤火然,万劫长夜。

受无极苦,惟是受业识神,罪魂尸魄,受此业报,于汝元神,有何荣悴?”业报轮回的是识神,而元神则清静自在,此元神类似于佛教所说不生不灭的法性真如。

不知道人后是原神还是识神谁去投胎了

识神退位,三花聚顶。识神退位,元神归位,三花聚顶,五气朝元,识神退位”。用“普通话”讲,就是“失去意识”,合并,其实就叫“元神归位”,所谓三花聚顶,指的就是精气神三者混合在一起,汇聚在玄关,五气朝元为戒除世间各种欲念。

佛和道的区别和联系

元神——八识、阿赖耶识

识神——包括未那识与及第六识

元神是识神的载体,没有元神是不可能有识神的。

识神的前六识在时就灭了,但是,属於识神的未那识从无始劫来就已经在了,于五位中——睡眠、闷绝、正位、灭尽定、无想定中,它都是不断灭的,所以说它是「恒」常的审察思量一切法。成佛之时,未那识转为平等性智。

八识规矩颂说:「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做主公。」人之时,元神(阿赖耶识)是最后离开的,它负载起识神的未那识一起离开败坏的肉体进入六道轮回。

人之后,由於未那识执著於生前的肉体,从八识的种子中生出幻身、前六识。这个新生出的「身体」是无形的,被佛教学者称为「意生身」、「中阴身」,一般人称其为灵魂。

不要把灵魂与科学上的能量(电磁波)划上等号。不明白之人通常胡套把灵魂说成是能量,能量没有载体会一下子消散的,但是灵魂却不会。灵魂在某一个地方「显现」的时候,那个地方的能量通常会给灵魂吸收一部份,灵魂的周围由於能量的失去,会令周围的空间温度下降。所以,当人进入一间闹鬼的房子的时候,他会觉得这个房子比外面的温度低,会感到冷,体毛会耸起来(能量不稳导致的电磁作用)。

什么叫元神,每个人都有吗?

区别:

佛学与道学还是有差异的。

1、首先是教理上有所不同,佛学修证主要是证得本心,佛家认为众生皆有智慧德相与佛无异,只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其根本就是围绕那个众生平等无异如来藏来修证。而道家则期望通过修行肉身能长生久视,最终目标是修得阳神出壳,成为大罗金仙。两者都说明心见性,但实者概念差异极大。仙鹤兄言之有理,在千年文化的传承中,两者相互影响,双方部分术语相同。但实际上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道家偏重于自我修证,尽早成仙。佛家更偏重于普度众生,菩萨为众生故,生生世世不离世间教化。

2、修行方式上的不同。由于目标的不同,在修行中,道家更重视肉身健康的修行,步步都以身体变化作为考核指标。而佛家则偏重与对心的修证,将吾人心识细分为八识,其八识各用功用。然目标则是证得真正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正的本际,能生万法的第八识如来藏心。并依次修行最终证得佛地。其本质差异还有很多,但基础都要求从做人开始,集功累德修集证道资粮。在宇宙实相中,一定只有一个最正确的方向。某学认为佛学还是较道家究竟。当然末学修学道学时间不长,了解可能不够深入。若有不同意见可以大家讨论。关于藏密是佛法分支一事。末学认为此概念仍需众行者仔细检点,研究佛典做最终的判断。何故?藏密,其所谓教义和正统佛教经典内容多有出入,相较显宗经典矛盾重重。表相差异,容许双身邪*修证,可食肉,妄言神通无量,诛迁法(妄言将人杀,通过法事能让者往生佛国);以上和显宗教义全部相左,佛祖金口所言众生持戒内容,在藏密均可接受。教义差异,藏密不承认有第七、第八识,而期望将妄心意识净化为清净的本我。这和佛法真意差之千里。而藏密之法均不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言。但藏密后人确称,此“高深大法”较显宗更为殊胜。末学思维,这处处和显宗矛盾的藏密,岂不是说本师四十九年所传佛法都是错的。

世间是先有佛还是先有道一,道是永恒存在的,佛只是悟道者。二,道家在春秋之前即有,佛家在此世是在春秋时期由释迦所创,应比道家晚。

也就是说:

1.世界上先有道,佛源于道;

2.道比佛复杂,佛比道直接;

3.道讲道理,佛讲真理,但道理在好,不如真理;

4.道修身性,最高目标九九天劫,佛修心性,最终结果证得涅磐;

5.道最高也没脱三界六道,即使九九天劫也在三界六道自由穿梭,还要遵守天道,不能胡闹。而佛却超越三界六道;

6.道重元神,佛没有元神,佛家把原神称为识精元明,是由于妄想产生的意身,没有完全摆脱。

联系:都是讲的人生哲理。是同一时期文化相融而出现的。

佛 [fó]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 [梵文 Buddha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 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西方有神,名曰佛。——《后汉书·西域传》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巴利文和梵文的 “佛” 字 Buddha 音译成汉语应为“布达呀(二合音)”即“佛陀耶”

佛是“佛陀耶”的音译,国人喜欢精简故简化只称一个佛字。佛、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属小乘,但求独善其身。“觉他”是菩萨,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觉行圆满”是佛。“圆满”非指度生人数,而是由心性上讲的。我们心性有三种烦恼,一为见思烦恼,自觉者见思烦恼断了。觉他者能兼断尘沙,自行化他。还有根本无明,把见思尘沙无明断尽,又断根本无明即圆满成佛。

佛者,觉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本有之如来智慧德相。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似乎有所统御,一切不约而同,统一尊循,无有例外。这个(假设的)统御者,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恒古不变。其始无名,故古人强名曰:道。

道,非道,亦非非道。道只是古人为了方便而使用的一个名称,简而言之,道只是一个名称,只是一个字,而不是道的本质。它本无名,可以叫它TT,也可以叫它YY,也可以叫它道。名为TT,即不是TT,名为YY,即不是YY,名为道,即不是道。

古人把它自己如此,这样,那样,强名为道。今人认为道就是道,忘却了它的本,而抓住了它的末。

道,为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对哲学理念、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巨。道家的道,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所说的道含义往往不同。道字的最初意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等等。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义是说:道,可以说,可以名,义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有名有象事物,因为那不是永恒的道。大道产生於天地之先,是开辟天地之始;大道产生於万物之前,是生育万物之母。所以这个“道”,难以彻底讲述出来,只可以直观体验。同时也说明,“道”不是口头上的空谈,而是实际的存在。

《庄子·缮性》:“道,理也。……道无不理”。《管子·君臣上》说:“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夫道者虚设,其人在则通,其人亡则塞者也,非兹是无以理人”。《韩非子·解老》以“道理”并提,认为“道,理之者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管子·任法》篇中说“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这个“道”是政治原则;《周易大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又是指基本规律。此外春秋时期也还有“天道”的说法,《春秋左传》即记载子产说过“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天道”即天之道,特指与天象有关的自然规律。老子之道的含义在保留道的多种多样的同时。他更把道作为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除了自然之道外,老子之道有时又在社会人生之道、致知之道的意义上使用,即分析人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道家黄老之学是“推天道以明人事”;道家老庄之学为代表的道家之“道”,偏重于谈宇宙本体及万物起源的问题。所以,虽同属道家,但是侧重点不同,在哲学与美学中也具有不同的重要含意和特色美观。

以上这些有关“道”的说法,可能分别代表道的不同的含义。广而言之,天下的“道”只有一个,故老子说“独立而不改。”俗语云:“条条大路通北京。”即是说“道无不在”,无所不通。

经商有“生财之道”,企业有“经营之道”。健康有“卫生之道”,生活有“养生之道”,做人有“处世之道”,《庄子》甚至说“盗亦有道”。俗话说:“各有各的道。”可见这个“大道”与人生关系之密切。

中华道家说,人在道中,而不知道之存在,好象鱼在水中,而不知水之存在一样。所以许多人生活之中,到处都有“道”的存在,可“百姓日用而不知。”

自古以来,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凡是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人物,也许他不知“道”为何物,或者也许不了解中华道家,他的所作所为,一定符合于大道。

中国是一个“道”的国度,大而言之,即宇宙、天地、万物、人类,何处非道之所在。“大道”之大,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是无所不在。身为地球人,应当知道、明道、得道、守道。得道不失,乃可“长存”。

佛教里面什么是一个人的原神

只有之前修行过的人才会有。

1、元神能记载一个人的来处,也就是一个人真正的自己。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元神,只有之前修行过的人才会有,如果没有修行过的人,其实在夜里做梦的时候是三魂七魄出窍,而不是元神出窍。

2、有的人在做梦的时候虽然那个时间点自己的身体动不了,但是自己好像飞到了高处,我们知道一个人没有翅膀,不可能飞到高处,可是那个时候做梦却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就是飞到了高处,随处移动时候,要么是元神出窍,要么就是三魂七魄出窍,就是意识走在了肉体的前面。

元神到底是什么?

1、在道教的解释中,元神是归于气功这一理论中的,而且还分为先天元神与后天元神,先天元神就是从一诞生就有的,后天元神就是出生后与万物感应又再次逐渐形成的元神,也叫做识神。

2、在《青华秘文》中说到:“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点灵光也;欲神者,乃后人所染气禀之性也。”有了元神,而后又有了识神,神也就是父母的精气而成。

3、在《灵枢·天年》中说,血气合成之后,五脏又慢慢形成,神与气慢慢凝聚,到最后魂魄归体,这就成了人,元神的状态就是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当人们出现了这一状态时,就是元神出现了。

你是说“元神”吧。元神是道家词汇,人的灵魂。佛教中也有相近的概念,那就是“识”。

参考资料:

元神与识神

这里借用"神"这个词来说明生命构成的深刻性。神,在古文化里是一种人无法认识的可以控制人行为的超自然力量,这里在解说元神和识神的同时也破解这种超自然力量的内在机理。

一、元神

元神的来源无极界,是无极界灵质体的分体。

元神来自无极界。在无极界,由于无极质内部没有极性,所以无极质的感觉是灵性感觉。无极质的灵性是没有差别的,灵质的能量和灵力都相同,所以整个无极界虽然具有极高的灵质能量,但是没有势能,所以没有运动,没有声、光、形、色等,寂静不动。无极界的这种特性,使灵质体虽然有极敏的灵性,但是却不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无极界的寂静特性和灵质体的高敏灵性,使每个灵质体的任何一丝灵动,整个无极界所有的灵质体都会感觉到,因此每个灵质体都不会随意发出任何灵动,不可以干扰整个无极界的寂静性。

元神的主体是无极界的灵质体,元神的任何感觉,元神的主体都能感觉到。元神喜纯好静的特性就是元神主体在无极界的特性。元神作为无极界灵质体的分体,可以在宇宙中运动,可以感觉宇宙空间中丰富的物质特性以及物质运动的千变万化,元神主体在无极界也能感觉到,这种感觉即不会干扰无极界的寂静性,又可以使灵质主体享受到高灵性生存的乐趣,这是元神从主体分离出来在宇宙中生存的根本意义。

宇宙是有极物构成的,元神灵力极大,具有创造有极物的灵力和能量,可以进出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可以控制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的运动,所以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的玄机能量都不能破坏元神本体,都不能损害元神。但是,元神也不能独立在宇宙空间中活动,因为元神一动就会发出灵力,元神的强大灵力会破坏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的运动玄机。因此,元神要在宇宙中活动,就必须居住在元神自制的特殊有极玄机体中,这种玄机体可以锁住元神的灵力,这样元神在宇宙中活动才不会破坏宇宙空间的玄机。另一方面,元神如果曝露在宇宙空间中,空间的玄机使空间中的物质产生强烈的运动,元神在这种物质运动的冲涮中会受不了,因为元神本质上是喜纯好静的,所以也要呆在有极物玄机体中才能安神。在一般情况下,元神是居住在具有活性的生命体内,元神可以借用生命体的活动性在宇宙空间中活动。

二、识神

识神是在身体大脑中形成的可以控制生命体行为的意识体。生命体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不断地用身体(包括肌肤和神经)和感官接收天地间各种事物的信息能量,包括风云、光影、阴晴、冷暖和声音,在人类生命体中还会不断接受人文事物,特别是大量地接受知识和生活教导,在大脑里积累了很多知识信息和事物信息。大脑具有特殊的生物性信息加工功能,大离功能与信息能量之间产生能量旋机,形成大脑思维,不断复制、演化、创造和提炼新的信息,使大脑内的信息迅速膨胀,信息能量也随之增大,形成信息能量场,具有能量感应性。这种感应性不断增强,又产生在大脑中,最终与大脑机能一起合成了具有分辨功能和控制身体功能的意识体,这就是识神。 www.taoismcn.com

识神是由大脑机能和大脑储存的信息能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大脑机能,有什么样的信息能量储存,就衍生出什么样的识神。动物有动物的识神,人类有人类的识神。人类的大脑机能比动物的大脑机能的生物性能更强更好,所以能吸收的信息能量比动物吸收的种类多、信息量更大,所衍生识神的生物性更高级,识神的意识性和意识力更强。但是,识神无论怎么强,都受到大脑机能和储存信息的制约,人的思想会千差万别,也不会产生超出大脑机能的思维能力,不会产生超越所储存知识信息以外的思维能力,所以人的思想必然局限在大脑机能和所储存的知识范围内。识神与大脑机能混成,是生命体的有机构成,人的情感、欲望等都与识神密切相关,都在识神的作用和控制下发生,所以人的识神具有情感和欲望的因素。当人的大脑机能受到损坏时,识神就会随之受到损坏;当人脑储存的知识信息发生系统紊乱时,识神同样会发生意识紊乱。这两种情况是造成人的精神和行为状态异常的根源。当人的生命终结时,大脑机能丧失,人的识神也同时毁灭。

三、元神与识神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元神只进入人体中。人体的识神产生在大脑中,它能够以意识力控制大脑机能,从而控制身体行为。元神来自于身体之外,是高能灵体,比识神的意识力强大。但是,识神是大脑机能与知识信息合成的,当识神的意识力非常强大时,大脑机能和身体行为完全由识神控制,元神与大脑无法沟通,发挥不了灵性作用。由于元神是高灵意识体,具有灵性,而识神只是意识体,没有灵性,当大脑完全被识神控制时,思维就缺乏灵性。有时候识神活动太累歇息一会儿时,元神得以接触大脑信息并控制大脑,就会发出灵性意识,这就是人们感受到的"灵感"。

元神随胎儿一起来到世间,封闭在身体内,不能直接接触事物,也不懂事物属性,需要身体通过各种方式在大脑中储存一定的知识和信息,元神才能对这些知识和信息作出灵性判断。但是,大脑在积累知识和信息时又会产生识神,因此在识神没有形成前是元神在控制大脑,由于知识和信息太少而出现行为盲然,表现为行为幼稚,在知识和信息积累起来后识神又形成了,阻碍甚至控制了元神与大脑的沟通,表现为意识加强了,但是灵性减弱甚至丧失了。这就是元神会迷失的根本原因,我们看到的书呆子正是缺乏灵性的典型的识神行为。

识神会产生和控制人的情感和欲望,当人的情感和欲望很强烈时,识神会被玄晕,严重时会丧失识神的意识和理性。元神在识神控制大脑和生命行为时,对情感和欲望没有控制力。当元神恢复对大脑和生命行为的控制时,元神有能力控制情感和欲望。但是,元神控制大脑和生命行为的前提条件是灭掉识神,掌握生命控制权,这需要经过生命修炼才能达到,这就是千年来人类存在生命修炼现象的根本原因。